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4月8日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下称《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到“收缩型城市”。《重点任务》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对上证报记者表示,2010年中科院发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指出中国未来较长时期人口增长率为零。同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至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在人口零增长和快速城镇化双重背景下,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代价是部分中小城市以人口为核心的要素的流失,城市收缩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常态。
张学良表示,根据其研究团队长期调查发现,中国有26.71%的地级/副省级行政单元发生收缩,且29.89%的收缩城市的市辖区出现了人口流失现象,集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和长江经济带地区。在长江经济带地区,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2座出现收缩,约占城市总量的47.27%;58座处于非收缩状态,约占52.73%;84个市辖区出现收缩,约占市辖区总量的26.42%;393个市辖县出现收缩,约占市辖县总量的51.98%。且收缩城市大部分分布于长江经济带北部地区。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逐渐呈现连绵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大城市绝大多数属于非收缩城市类型,彰显出大城市的人口集聚效应优势;而中小城市的收缩表现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