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通州区西集镇的一个食品加工车间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技艺传承人杨帆正和十几位妇女一起赶制花馍。春节临近,花馍订单不断,姐妹们手上的活儿一直没停过。
将面粉和成光滑的面团,排出里面的空气,然后经过一双双巧手的制作,寿桃、醒狮兔、福袋等精美的花馍就算制作完成了。花馍的主要原料是面粉、糯米面、盐、糖和甘油等可食用的原材料,有时还要根据需要加入少许蜂蜜,或是根据花馍造型的不同,加入可可粉、菠菜粉等,用来塑造不同颜色的花馍。杨帆告诉记者,从最初的筛面到花馍出炉,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花馍最终的品相。
花馍属于面塑的一种,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了花馍制作的记载。花馍经过百年的传承,如今它是民俗和民间艺术的成员之一。面塑则俗称“捏面人儿”,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通州区西集镇的面塑历史悠久,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杨帆制作的《虎娃迎冬奥》曾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整个作品包括一组直径50厘米的宫灯,一组长约540厘米、宽约130厘米的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