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球超过10亿公顷盐渍化土壤因盐碱程度过高而不能被有效利用,其中碱地约占盐渍化土壤的60%。
日前,我国科学家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在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研究者预测,如果全球20%的盐碱地利用该基因,可每年为全球增产至少2.5亿吨粮食,从而提高盐碱地产能。北京时间2023年3月24日凌晨3点,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上。
目前全球在植物耐盐研究方面方法较成熟且研究力量集中,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于植物(作物)耐碱机制仍了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