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1日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中消协对12个互联网平台7类共计350家“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93.1%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问题。社交属性强的互联网平台上的“第三方测评”相对电商类平台上的“第三方测评”问题多。(3月21日央视新闻)
在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日渐的充分和多样化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反而变得稀缺,消费者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筛选产品。“第三方测评”恰恰可以发挥弥补市场信息的不准确和信息不能满足消费需求等作用,并提供专业化和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但“商测一体”、“以商养测”、虚假测评不但帮不上忙,反而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麻烦,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消协同时发布的“第三方测评”影响消费者权益的十个典型案例就包括“缺乏测评标准”“自立测评标准”“测评标准前后不一致”“涉嫌虚假测评—夸大宣传”“涉嫌虚假测评—测评产品与实物不符”“涉嫌虚假测评—不正当竞争”“涉嫌为商业性广告”。
为此,中消协建议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平台问题账号审核责任,消费者需提高测评作品的鉴别力。笔者认为,在加大常态化监管力度的同时,监管部门还要通过共享共管创新监管方式,还要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制度设计去引导和鼓励“第三方测评”自我完善,引导和鼓励平台强化审核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