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经济下行风险不断积累,全球高通胀下货币环境被迫整体收紧。在政策应对上,不同国家央行则存在差异性。英美欧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不断加息;日本央行则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坚定地支持经济;相比之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则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不搞“大水漫灌”,持续精准有力。
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日前,央行行长易纲表示,“2022年全球通货膨胀严重,是40多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欧、美,还有许多国家都是8%、9%、10%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去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是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在过去五年(2018年到2022年),我们平均的通货膨胀也是2%。”
牛津大学李纳克尔学院成员、银行与金融学教授、量化宽松(QE)学术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理查德·维尔纳(Richard A. Werner)日前对媒体表示,在刺激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央行的“窗口指导”是最有效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