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第二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项目授证陆续颁发,这意味着未来几年,相关项目将持续获得稳定的项目经费支持,科研人员可以潜心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这是继2021年上海在全国启动“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来的第二批试点。
灵感瞬息性、路径不确定性,注定了对基础研究的探索犹如在无人区独行。当前,瞄准“从0到1”的原始创新正成为社会共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围绕基础研究作出重点布局,这将让科学家勇闯无人区的勇气更加坚定。然而基础研究经费不足、缺少政策引导等问题,也会影响科研人员对特定研究方向的不懈跟踪以及研究精力的持续投入。
当前,基础研究已渗透创新的整个链条,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基础研究投入水平明显提升,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也由4.8%提升至6.3%。但对比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15%至20%,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仍需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