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持续复苏,货币政策操作也在发生微妙变化。过去三年,人民银行创设十余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期发挥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精准导向作用;不过,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很少再提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要“积极做好‘加法’”,转而多次强调“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近期更是透露工具退出的时间安排原则。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这种创新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损,投放的流动性无法有效惠及经济受困领域。然而,受访专家认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看作是临时性的非常规举措,对其使用应秉持谨慎态度,尤其要注重设置退出机制,警惕规模过大对货币政策传导带来副作用。
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共17项,余额大约6.8万亿元,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15%左右。在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后,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从“潮起”趋向“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