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短期眼光看,生物医药产业在经历寒冬,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近日,在第三届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悦表示,所谓的资本热潮与寒冬,都是与政策密切相关的。
对于创新药来说,如何才能更早实现盈利?杨悦用“净现值模型”评估创新药价值,并表示投资回报受到产品价值界定、临床试验效率、市场独占期和定价四大因素影响。“下一个可能会激发(生物医药)投资热潮的就是创新药‘市场独占期’和医保价格谈判政策的变化。”按照国际惯例,独占期越长,自主定价空间越大,盈利时间越能提前。而创新药一经谈判,价格可能很快就下去,相当于药品“独占期”提前到来,杨悦建议对产品价值进行初始分类,调整创新药医保谈判定价逻辑,完善创新药医保准入制度,给予创新药一定的价格保护期。
伴随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提升,更多创新药企也开始走出国门。在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张芳宁看来,只停留在中国市场不足以把创新产品价值最大化已成为业内共识,无论Biotech还是Biopharma企业,产品管线布局都要考虑国际化路径。出海已由“选择题”变为了“必答题”,而这道“必答题”上,中国医药创新在“向外突围”,“过去10年,中国在医药创新整体进程上取得突破性增长,成为全球在医药创新方面的重要贡献者和来源。小分子、大分子通过CDMO企业布局拥有更多生产实力,国家药监局过去几年的创新推进也得到国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