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呈现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显示,报告期内,高校院所转化合同总金额约为1582亿元,同比增长约25%。也应看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在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必须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力广大科研人才把论文从“纸上”落到“地上”。
用好评价指挥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必须把好评价这一关。随着科技评价改革不断深化,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创新活力得到极大激发。着眼未来,要加快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环节和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完善延时评价标准,对科技成果在转化、生产以及进入市场后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全面。此外,还应注重对科技成果的外部评估和监督,探索建立规范专业的第三方评审机构,让市场、用户参与科技成果评估。
打通产学研创新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能有效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突破现有产业链的瓶颈,提高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和产业链的附加值。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中的功能定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畅通流动,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