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峰会的重要成果,沙特、埃及、阿联酋、阿根廷、伊朗与埃塞俄比亚五国加入金砖大家庭将于明年开年首日正式闪亮落地,与此同时,峰会倡导与推动且达成了高度共识的成员国贸易采用本币结算的行动也将如期扩开。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区域性公共产品,从功能性角度与更长远的方向审视,本币结算可能也只是一种过渡安排,其未来演进结果或者说更理想的替代品则是金砖国家共同货币。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的70多年时间中,美元“一币独大”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其面向全球,尤其是对金砖国家释放出的负外部性自然也未丝毫减弱,甚至愈演愈烈,其中最为露骨的就是美元登上了战车并直接针对目标国家开炮痛击,也就是所谓的“美元武器化”。10年前,美国将一批伊朗银行从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系统中踢出,此举导致伊朗进出口值在重新解禁前的四年时间中直接被腰斩。俄乌冲突引爆后,美国同样掐断了俄罗斯466家金融机构在SWIFT中的国际结算系统,最终直接导致俄罗斯与许多国家贸易的停摆。资料显示,SWIFT服务范围遍及207个国家和地区,接入的全球各国金融机构超过1.1万家,且基本采用美元作为结算工具,因此SWIFT实际上已完全被美国控制与主导。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金砖国家都会如伊朗和俄罗斯那样遭遇锁喉卡脖的厄运,即便如此,也都免不了掉入“美元陷阱”之苦。一方面,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又绑上了石油,虽然沙特、阿联酋与伊朗因此赚得了不少的美元外汇,但本国产品用美元计价,本国主权货币丧失了标价权不论,美国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国,其随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减少美元供应量来限制与削减对手的石油出口量,甚至凭借SWIFT制造出竞争对手与进口国的交易中断风险。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往往会带动石油价格的上升,美元升值也必然引起非美货币的贬值,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与消费大国就频繁遭遇输入性通胀的侵蚀与危害,更有甚者,像阿根廷被迫选择美元作为国内主要流通货币的国家,因在通胀面前失去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权,更容易成为美元通胀的深度戳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