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高山区降水变化将受何影响?中外科学家合作研究解析机制

Aa
分享到: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亚洲高山区既是气候变化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其未来将“变干”还是“变湿”、降水变化受何影响等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所)周天军研究员团队联合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研究揭示出引起1950年代以来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北部增多(“北变湿”)、南部减少(“南变干”)的“双核型”变化,以及未来喜马拉雅降水变化拐点的驱动因子和动力机制,为预估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的科学视角。

  这项国际合作研究发现,受温室气体增加和人为气溶胶排放减少的共同影响,未来亚洲高山区夏季降水将整体增多。受全球范围内包括亚洲地区的“清洁空气”行动影响,人为气溶胶排放量的减少有利于喜马拉雅降水从过去的“变干”转为未来的“变湿”,从而主导亚洲高山区从“双核”向“单核”降水型变化的拐点。这一气候变化研究重要成果论文,北京时间10月11日夜间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上线发表。

科学相关推荐

科学推荐资讯

科学相关资讯

推荐报告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