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研发行业长期以来面临着“双十定律”,即需要耗时超过10年、10亿美元才有可能上市一款新药。新药上市前,要经过一轮一轮的体外测试、动物测试……未来,这一过程可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而大大缩短。科研人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现与疾病靶点相匹配的药物,然后通过细胞数字元宇宙平台,在计算机上快速评估细胞对候选药物的反应,只需要几秒即可进入后期的临床试验。
11月16日,在第25届高交会“改变世界的新兴科技”主题论坛上,深圳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院创院院长、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首席科学家潘毅为大家描述的这一幕,让人充满期待。当天,他以《AIGC赋能生物医药》为题,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现状和大语言模型(LLM)出发,阐述了AIGC在生物医药中领域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昨天李彦宏在西丽湖论坛上说,现在的模型太多,应用太少,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潘毅一上来就隔空回应了李彦宏的话。他认为,AI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但大语言模型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成本门槛高,大模型开发和训练一次约1200万美元;技术门槛高,要具有对AI框架深度优化和超越的并行计算能力;数据门槛高,需要海量优质的相关数据作为训练支撑;监管门槛高,在安全方面并不具备人类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