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相继打响。尤其可喜的是,相关各地把治沙、致富两道难题联合起来破解,为荒漠化综合防治带来一抹新绿。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重点治理区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的治沙实践充分说明,向沙漠经济进军正当其时。
首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区内离北京最近的沙漠只有70多公里,在维护首都生态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作为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在生态建设的同时,要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过去,内蒙古个别沙区种植沙柳,很快给黄沙披上绿装。但沙柳需要平茬,平茬则越长越旺,不平茬则活不过7年。农牧民不再为烧柴发愁后,平茬就没了积极性,导致大片沙柳枯死。随着沙产业勃兴,企业用沙柳做复合板材、造纸和搞生物质发电,高价收购沙柳。“反弹琵琶”带来沙柳的大面积种植、平茬和管护,促进企业增效、牧民增收、沙漠增绿,生产、生态、生活实现了高水平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