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发布的《北京市检察机关网络犯罪检察白皮书(2021-2023年)》(下称“白皮书”)显示,2021年以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网络犯罪案件共计8203件11625人。案件呈现数字经济新业态伴生犯罪增长态势明显、网络犯罪向民生领域侵蚀蔓延、匿名“洗钱”手段助推上游犯罪滋生、互联网企业数据安全存在风险隐患等特点。
白皮书显示,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金融新兴模式的迅速发展,衍生出虚假投资理财APP、虚假外汇交易平台、虚假期货投资平台等新型诈骗手段,披着“网络投资”的外衣行诈骗之实,严重损害民众财产安全。
同时,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犯罪向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扩张趋势明显。部分案件中,犯罪分子将目光聚集在教育培训、资格考试等领域,通过虚假宣传对特定需求人群实施诈骗。其中,在敬某、张某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案中,被告人利用定制版“抢号软件”抢挂知名医院就诊号,恶意抢占医疗卫生公共资源,严重扰乱就医秩序,损害民生利益。两名被告人因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