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北京两会上,“一府两院”有关部门现场接受代表、委员的询问、咨询。在北京市卫健委的“摊位”前,不少人大代表带着问题前来。记者注意到,相当一部分代表来自医疗领域,有医保局人员、医院管理者,也有不少代表来自教育、社工等其他专业领域。
在诸多询问中,不少代表聚焦于儿童群体。市人大代表赵星就儿童心理健康与孤独症儿童康复发起询问。她介绍,自己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孩子由于原生家庭、家长的病耻感等问题,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甚至发生恶性事件,是否应考虑建立包含心理测评的健康档案,且进行全周期的心理保健干预,将孕妇、新生儿纳入其中;对于孤独症患儿,目前的残疾保障补助只覆盖到16周岁,这之后家庭要承担沉重的康复费用,是否能纳入医保。
“我们也非常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儿科医师少,专注于儿科心理服务的医师更少,我们要将这部分纳入儿科建设方案中;孕产期抑郁方面,我们今年会进行研究,做一些工作尝试。”北京市卫健委疾控处处长黄若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