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流传很广的北方谚语。饺子,是一种以面为皮的包馅食物,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食物。传说,饺子最初被称为“娇耳”,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创制的滋补药膳。当时,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胡椒等)做成药膳,避免病人耳朵上长冻疮。这道药膳在当时被称为“祛寒娇耳汤”。根据这个传说,推测“饺子”似乎只有1800多年的历史。但考古发现证实,饺子的起源远比东汉时期久远。考古学家们曾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发现了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只是它的形状与今日的饺子有一些区别,更像是馄饨。
历史上,饺子有过多种名称,如“馄饨”“牢丸”“粉角”“角子”“扁食”“水包子”“水饽饽”等。汉代扬雄《方言》中记载:“饼谓之饦……或谓之馄。”这是关于馄饨的文献最早记载。“馄饨”一名,据说是象征宇宙混沌之形,寓意开天辟地之始。饺子就是由馄饨发展过来的,北齐颜之推曾云:“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重庆忠县三国墓葬出土的几件庖厨俑,其操作的厨案上就有古代饺子的形象,只见这些花边饺子被放置在厨案中的醒目位置,可见饺子在三国时期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
唐代,饺子除了沿用“馄饨”之名外,还称“牢丸”“粉角”等。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意思是说长安萧家制作的馄饨十分精致,如果去掉汤中的油花,馄饨汤甚至可以用于煮茶。可见,当时有名的饺子(馄饨)已是煮着吃的食物。“牢丸”之名最早见于晋人束皙《饼赋》中的记载:“其可以通冬达夏终岁常施。四时从用,无所不宜,惟牢丸乎!”从这段记载可知,在时人的眼中,“牢丸”属于面食家族中的“佼佼者”,因为它的食用无时日之分,一年四季均可,是最灵活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