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一项举措,关于这项改革如何推进、如何落实“治罪”与“治理”,南都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沈亮介绍,2023年,人民法院对658家涉案民营企业适用刑事合规程序,帮助企业走上合规守法经营之路,既救治涉案企业,更警示了全社会。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是司法机关针对涉案企业存在的合规经营问题及潜在风险,在依法办案的同时,督促涉案企业作出合规承诺并积极整改,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积极消除和防范经营风险,预防和减少企业违法犯罪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改革旨在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同时对违规违法行为依法规制、纠正,尽可能减少办案对民企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防止因办案造成民企大面积停工或产能大幅下滑,力争办好一个案件、救活一个企业、规范一个行业。
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如沈亮在专访中指出的,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近年来,中央多次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推出“民营经济31条”“28条”等一系列助力民企发展、提振民企信心的政策,并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今年又加快推进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正是优化民营企业法治环境的重要尝试。这一改革,可避免“办一个案件却垮掉一个企业”的伤害性执法,同时也能通过“真整改”“真合规”,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助推民营经济继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