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焦虑,一直是电动汽车市场没有拔掉的“刺”。传统电池材料已不能满足锂离子电池高容量化的发展,电池新材料的攻关及产业化进程亟待加快。
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员张波带领团队,依托该校储能材料表面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在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化方面进行了10年研发。近日,天津师范大学与江苏贝嘉宁硅业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共转让9项发明专利,使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
目前,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方面,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为主。石墨负极材料的容量已经接近其理论容量,提升空间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