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以“科技引领 塑造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主办,广西森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郑州远洋油脂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油脂工厂皂脚环保无污染利用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广西北海召开,来自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油脂行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150多人,共商皂脚的安全有效利用。
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名誉会长王瑞元在线上视频报告中指出,我国每年消费的食用植物油总量在4000万吨以上,其中约有3000万—3500万吨左右的油脂要经过不同程度的精炼,其中碱炼脱酸工艺是关键工序,由此产生了油脂加工行业的重要副产品——皂脚。而每吨油脂在碱炼脱酸过程中将会产生5%—6%的皂脚,由此推算,我国油脂加工行业每年将会产生200万吨左右的皂脚。
王瑞元表示,可食用的粮油加工副产物也是宝贵资源,从践行大食物观理念出发,有效利用好粮油加工行业的副产品,大力推广粮油加工副产品高科技转化利用,开发更多的可食资源和节约粮油的替代品,符合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中要求的“协调推进粮食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王瑞元指出,我国皂脚资源丰富,有效给予利用,具有客观的市场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展了以米糠榨油为中心的综合利用工作。1972年,此项工作在原国家计委的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利用皂脚生产酸化油(粗脂肪酸)在油脂加工行业中较为普遍。这些产品广泛用作日化、食品、医药等诸多轻工行业的基础原料,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