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登顶世界第一以来,美西方一些政客陷入竞争焦虑,为了给打压中国车企、实施保护主义找借口,开始渲染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实际上,这与以往将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并无二致,本质仍是通过扼杀中国优势产品,通过不公平竞争手段阻拦中国产业跃升,最终目的还是维护其资本利益集团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超额收益。
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中国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在全球市场上备受青睐,为更多国家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助力,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厚积薄发,依靠持续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快速发展,在经历多年努力后呈现“弯道超车”态势。西方政客抛出“中国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的论调,其本质包藏着对于中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崛起、后发优势凸显的担忧,根子还是“你赢我输”的零和思维。
至于“中国产能过剩论”诞生的背景,香港《南华早报》近期一篇文章说得透彻。该文指出,“产能过剩”的话术,是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和全球战略的又一次“抹黑”,暴露其面对竞争时的狭隘心态。法国企业家贝特朗近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有关论调的实质性问题在于竞争力,而非产能,部分西方国家担心中国发展脚步太快,中国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会对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造成威胁。美国彭博社9日发表评论说,当谈论应对气候变化时,美国认为新能源产能仍然不足,而谈到中国新能源行业,美国又指责其“产能过剩”,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