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全国高考陆续落下帷幕,考生将进入成绩查询及志愿填报阶段。近日,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近两万元的志愿填报服务被抢购一空引发热议。与此同时,全国多所高校召开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宣布将放宽本科阶段“转专业”门槛。其中上海交大实行“转出零门槛,转入有考核”,吉林大学给予每人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中国科技大学推出“零门槛100%自由转换专业”等政策,均被视为是对抢购填志愿服务的回应。
虽然填报志愿服务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意,但填报专业一直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收费填报志愿服务是知识付费的一种形式。近年来,个人或机构通过出售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或者专业服务来获取收入,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生意。此次张雪峰团队推出的高价填报志愿服务,只要服务提供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做出更合理的选择,收取费用其实无可厚非。
只是,“高价填报”被“抢售一空”的现实,提醒人们要审视其有效性和公平性。一方面,由于填报志愿服务咨询准入门槛较低,提供此项服务的个人和机构是否具有资质,服务是否“物有所值”,还是需要行业部门给予监管,以免高价填报志愿沦为制造焦虑、“收割”家长的服务;另一方面,鉴于高考在国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寄予了很多家庭的希望,填报志愿作为这项投资的收尾工作,通过一切方式减少信息差带来的损失,是志愿填报咨询生意疯涨的关键所在,那么站在教育公平的角度,在市场化的服务之外,教育相关部门理应建立官方志愿填报指导服务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能够通过权威渠道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所需信息,避免出现因经济条件不同造成志愿填报处于劣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