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为支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解难纾困,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不少奖补政策,努力提升财政资金奖补民营企业的力度与精准度。民营企业是稳定增长、增加就业、促进创新、改善民生的主力军,规范并完善财政奖补制度,充分发挥其扶持引导作用,避免“撒胡椒面”,将有助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为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去年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门系统部署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作,明确指出要强化财政奖补。河南省日前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政策》,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持续减轻中小企业负担;福建省出台《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统筹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财政奖补力度,助力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在政策引导下,民营企业获得感持续加强、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财政奖补制度在规则制定、申报资质核实、专项资金发放、资金绩效管理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例如,单项政策覆盖面较窄,多头申报情况较为普遍;有的企业弄虚作假骗取奖补资金,破坏了财政管理秩序;专项资金在审核发放过程中“跑偏走样”,不利于政策的有效落实。为此应当坚持法治化原则,提高财政奖补制度的规范性与政策运行的精准性,确保财政奖补用于符合政策要求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