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三北”工程巍然挺立,牢牢阻挡着风沙侵袭。这道绵亘万里的绿色长城背后,无数科技工作者扎根沙区,数十年如一日创新钻研,把青春、汗水连同绿色的希望,一起播撒在这片热土上。
骄阳炙烤着科尔沁沙地。沙地南缘的一块试验林,文冠果树按大小垄整齐排列着,挺拔的枝干牢牢扎根沙地,枝头已是果实累累。年近60岁、身材消瘦的李显玉一早就和工作人员来抽样测产,他快步穿行在林地里,熟练地进行采样、称重、记录,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满是汗水的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显玉,正是创新治沙守护北疆的科技工作者中的典型代表。“今年我们通过修剪调控树型、管理配方水肥、绿色防治病虫等集约措施,10年生文冠果每亩种籽产量预计能达到60公斤,是常规经营的4.2倍。这样一来,治沙的同时也能助力食用油生产,带动老百姓增收。”他一边认真地在小本子上记下数据,一边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