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全球各地饱受高温等极端天气“烤”验。立秋之后,暑热未消,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南方省份,天气依然炎热。高温天气对经济运行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应对高温“烤”验?本报今日起推出“如何应对高温‘烤’验”系列报道,从农业生产、能源保障、工业运行等角度分析极端天气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次发生区域性高温过程。7月,全国平均气温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监测显示,7月,多地连续高温日数超20天,共有5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极值。其中,湖南慈利(41.6℃)、湖北通山(41.5℃)、浙江丽水(41.5℃)等地出现41℃以上高温天气,7月22日至23日35℃及以上的高温覆盖面积均超过200万平方公里。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延昊表示,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出现极端高温天气的频次和范围都较常年偏高。特别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高。截至目前,浙江西南部、江西中部等地,35℃以上的高温日数有30多天,浙江中部40℃以上的高温日数有5天至1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