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博会摊位上,2元一份的瓶子里一会儿“装的生长因子”,一会儿又成了脐带血;“供货商”卖着无资质、难辨真伪的肉毒素,却能在全国发展83名下线,月销售额达30多万元……近年来,医美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加 ,但与此同时,非法机构、无证医师以及假冒产品等乱象频出,屡受诟病。这些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长远发展,也致使一些爱美人士频频“踩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利益。
“轻医美”,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操作简单、恢复迅速,因此被称为“快餐式美容”。 “轻”,往往让人误以为风险极低,有消费者随便找一家生活美容馆就敢接受“轻医美”服务。事实上,“轻医美”也属于医疗行为,必须在获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内进行。同时,我国还规定,从事医美行业的医师除了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外,还必须具备美容主诊医师资质。
近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轻医美”市场占比快速提升,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规模增长。水光针、光子嫩肤、热玛吉等都是常见的“轻医美”项目。然而,便捷性和低门槛的背后,“轻医美”带来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如打水光针导致溃烂、做光子嫩肤出现皮肤过敏、违规使用妆字号产品等,“轻医美”消费逐渐成为医美“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