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湘博、研究员张林秀等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启然和樊胜根,利用全国43万多个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综合考虑了耕作方式差异、作物种类差异等因素,揭示了1993年到2020年我国农户层面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及不平等问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食品》。
研究发现,2015年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转折点,从2015年到2020年,作物生产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水平下降了16%。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稻谷种植、田间管理和化肥生产是作物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主要贡献源。从作物来看,贡献最大的是玉米和水稻。
我国不同农业区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种植制度差异很大,除少数农业区在2015—2018年间达到峰值外,大多数农业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在2015年达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