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庞成广西桂林报道
普惠并非金融的固有属性,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从未停止过对“普惠金融”模式的探索。1848年,德国雷发巽信用合作社成立,为因农业歉收的农民提供购买农具、肥料、种子、牲口的信贷支持;1974年,孟加拉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在田间试验基础上建立格莱珉银行,成功解决穷苦民众缺少抵押品难以控制风险而出现的信贷配给问题,被视为现代普惠金融诞生的标志……
而在古代,历代贤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大抱负,令普惠金融思想与雏形在中国延续千百余年,仅在农业领域就诞生汉代以粮食为媒介的“常平仓”(一种调解粮价以救济农民的制度)、北宋时期初具“货币化”特征的“青苗法”等一系列解决弱势群体金融排斥问题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