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制作技艺

Aa
分享到:

  香袋,时称“香包”,而古代称为香囊、佩帏。古籍《岁时广记》、《岁时杂记》记载:“端午以赤白彩如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可见我国古代民间端午节的佩饰丰富多彩,由来已久。   古人以为香能解秽辟毒,屈原辞中有“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后来中药之中的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等均作为香袋的香料,挂在门口的菖蒲、艾青也有香味,有的还将蚌粉、雄黄、朱砂、烧酒等也视作驱邪纳吉的佩料和香剂,这一切都与端午这一特殊的民俗相关。而制作香袋,又是倾注着长辈对下一代或邻里、亲朋之间的关切和友情,所以旧时代的男女老幼到了端午节之前总是互相馈赠祈求吉祥,这种被鄞人称为香袋的佩挂件,从汉代至唐、宋、明、清历代传承,不论职位,不分性别与年龄,都是人见人爱,也即形成中国古代的“香道”。不仅主要应用在端午节前后,即使在平时,有的人还是经常佩带。   从古代的香袋,沿传到如今的香包,它的主要功能还是没有变,求吉祈福,驱恶避邪之外,更增加了节日气氛和点缀服饰和居室环境。故香袋的形状和材料也更五花八门。但一般来说民间最受欢迎的还是充满个性特色的手工制香袋或香包,而又以五彩纺织品制作的最受人们欢迎。在旧时代有方袋、圆袋、花形、石榴形、猪心形、蛋形、粽子状、白兔状、老虎状,十二生肖形等。

VIP专享文档

扫一扫,畅享阅读

香包相关资讯

推荐报告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