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工业遗址变身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探索实践越来越多。有学者认为,城市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信息,公共艺术的介入一定程度提升了其人文属性,使之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网红打卡地,进而成为独特的社会交往空间。
宝山区素有“钢铁重镇”之称,区域内留下不少重要的钢铁工业遗存。今年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宝山区作为13个实践案例展区之一,在曾经的“棕地”上海铁合金厂、如今的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钢雕公园,通过各式装置奉上了一场向生态与艺术转身的故事。漫步其中,格外出片。
长江西路101号原是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铁合金厂,主要经营铁合金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冶金设备制造,曾拥有14座铁合金生产电炉,年产铁合金20万吨。在老一辈上海人眼里,工厂“闻名”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污染大、能耗大。资料显示,当时的上海铁合金厂每年消耗的电量一度达到6亿5000万度,约占当时全市用电总量的1/200,每年排放的粉尘更是高达3000多吨,占全市排尘总量的1/7。正因为此,当时民间流传一句俗话,“宝山百姓真辛苦,每天要吃二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