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加快氢能产业发展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同时,多位两会代表委员提交了与氢能产业发展相关的建议。
按照《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明显提升。
“氢能产业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需将行业卡点、堵点逐步解决,才能加速氢能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表示,目前,氢能在交通领域的示范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氢能作为一种“能源产品”,尚未实质性纳入能源建设管理体系,在发电、储能、工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仍有待创新,“氢—电—气—热”的耦合与协同尚未形成,各领域商业化推广进展缓慢,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体系整体效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