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在新时代,大食物观的内涵表现在3个方面:调整食物的生产结构,不仅向主粮要食物,更要向副食要食物;扩大食物的来源,除了从耕地,还要从森林江河湖海戈壁合理开发中获取食物;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的食物供给。落实大食物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力量多方协同、共同发力。
政府对落实大食物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是引领者,构建法规政策体系,设计实施策略,既全面系统给各职能部门画出清晰的路线图,也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找准践行大食物观的切入点。政府还是服务者,提供有助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的公共服务。除了继续扩大水利设施、设施农业、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外,还不能忽视检测监测系统和平台建设。目前,我国食物成分监测体系已成为支持大食物观的国家战略性数据的主要来源。仅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国家累计建成覆盖全国的33个食物成分监测点,完成了各地居民常消费的原型食物、地方特色食物、加工食品和成品菜肴等不同类型的食物成分数据监测,为调整优化食物的品种结构与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我国食物生产已呈现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趋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等市场主体,直接支配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资源。只有实现这些生产要素的高效汇聚,方可实现差异化农业经营主体各展所长和多方共赢。当前,各地都在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全产业链,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促使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有效衔接、协同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形成180个优势特色乡村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超过4.6万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万户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