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耿马:做强做优蚕桑产业 绘就边境小康画卷

Aa
分享到: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自开展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工作部署,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六个方面的建设目标,探索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边境地区蚕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多年来,耿马自治县为了有效突破传统养蚕模式中养殖后期僵病脓病集中爆发、降低养殖效益的瓶颈,在发展方式上进行了很多的探索,总结出了当前“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新的发展模式有效规避了病害损失,提高了养殖效益,为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在该发展模式中,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各自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企业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设施设备优势,1至4龄小蚕在小蚕繁育中心控温控湿无菌的环境中进行饲养。待小蚕成长到4龄眠期,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条件下,再移交给农户进行饲养,农户养殖12天即可上蔟结茧,有效缩短了农户的养殖周期,规避了病害风险,提高了农户养殖效益。农户领取小蚕进行养殖,支付小蚕繁育中心共育费用(或由企业进行赊销,待蚕茧收购过程中,从蚕茧款中扣除),共育费用用于支付共育中心技术员工资和蚕种购买,让热爱蚕桑产业,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就地在小蚕共育中心务工,提高农户收入。通过建立“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合作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了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耿马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蚕桑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要求,通过三年的发展,到2025年,边境地区建设标准化桑园10000亩以上。届时,全县其他乡(镇)同步发展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25000亩以上,年生产鲜茧1000吨以上,引进缫丝厂进行生产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全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近年来,耿马自治县坚持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助农增收为主导思路,充分发挥产业建设在助农增收和强边固防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发展蚕桑产业,引进市场经营主体进驻边境地区发展,引导群众种桑养蚕。探索和建立“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企业和农户以合作社为纽带,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发展。以“小蚕共育,大蚕分养”的合作发展方式,有效破解蚕桑产业发展瓶颈,确保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融入蚕桑产业发展当中,为其注入新的生产力,促进边境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型,为边境地区新兴产业培育作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截至目前,完成桑园建设2114亩,涉及农户221户,其中:2022年新建桑园30亩涉及农户2户,2023年新建桑园1204亩涉及农户127户,2024年新建桑园880亩涉及农户92户。累计完成蚕种养殖366.5张,产鲜茧16018.25公斤,农户售茧收入776615.9元,其中:2022年试验养殖蚕种5张,产鲜茧276.4公斤,农户售茧收入13476.6元。2023年养殖蚕种7批272张,产鲜茧12364.8公斤,农户售茧收入595230.1元。2023年山头寨村最多的一户养蚕户养殖蚕种24张,产鲜茧1.096吨,销售鲜茧收入达5.28万元。2024年已养殖蚕种2批78.5张,产鲜茧3377.05公斤,农户售茧收入167909.2元;第三批蚕种11张于5月30日,发放到农户手中,预计6月下旬可收蚕茧。

蚕桑相关推荐

蚕桑推荐资讯

蚕桑相关资讯

推荐报告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