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苏东坡闻过最香的艾草

Aa
分享到:

  ■张慧

  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苏轼从牢狱中捡回一条命,但乌台诗案的阴影仍然笼罩不散,他继而被朝廷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初到黄州,举目无亲、捉襟见肘,好在有朋友的帮助,苏轼向官府申请到一处荒园地,幸叹“数亩荒园留我住”。荒园原本是官府的旧营地,因苏轼重新开垦、又见生机,被新主人取名为“东坡”,园子的主人又自诩“东坡居士”——中国文化史上最闪耀的人物之一,苏东坡就此诞生。也是在脱胎换骨的这一年里,苏东坡即兴写下了《东坡八首》,其中一首中出现了艾草:“自昔有微泉,来从远岭背。穿城过聚落,流恶壮蓬艾。”

  在苏东坡的其他诗句里,也能见到艾草的影子:如《南都妙峰亭》里的“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又如《题杨次公春兰》中的“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诗里的“蓬艾”意指蓬蒿与艾草,也泛指丛生的杂草——毕竟,田间地头常见的艾草,本就是一种常见的杂草,生命力强,自然分布广泛。出身庶民的苏东坡,无论是在幼年成长地的四川眉山,还是在之后任职的杭州、密州(今属山东)、徐州(江苏),乃至湖州(浙江)等地,这种菊科蒿属的多年生杂草对他而言都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亲切。

艾草相关推荐

艾草推荐资讯

艾草相关资讯

推荐报告

相关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