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5台大学校园内的自动售卖机,40台存在过度索取个人信息情况引发热议。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由上海一名高校教师刘杰(化名)指导,几名法学生自发组建的团队,通过对上海28所高校内的45台自动售卖机测试发现,仅有5台未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另外40台自动售卖机中,多数需要绑定手机号码,有的在关注公众号的同时,还需要绑定微信号,有的还存在诱导消费者使用微信或支付宝刷脸支付的情况。
对于这一结果,很多人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和意外。因为时下的生活中,先交上个人信息再进行付款操作,几乎是各个领域电子支付的“标配”。这次调查中,有的自动售卖机显示有“不绑定手机号”的选项,但选择之后立马弹回之前的界面,选项沦为一个摆设。难怪有网友调侃,不交出个人信息,连瓶水都买不了。
无论是调查结果还是网友吐槽,都指向一个怪象:消费者想要购买商品,往往跟“打怪”一般,要闯过层层关卡。不少网友就在评论区抱怨,自己在自动售卖机消费时,一旦对相关个人信息不予授权就会被“打回原型”,回到起初的步骤,难以购买相关产品。在无人消费场景逐步普及的大背景下,如此设阻并非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