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2024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介绍,一年来,在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建设、航运服务能级提升、航运中心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方面,上海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国际海空枢纽建设稳步推进。一方面,海港吞吐量稳中有增,辐射能力有效增强。2024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再次位列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第3位,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不断巩固。2024年1月至9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10.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罗泾集装箱港区一期正式开港,建成1个10万吨级泊位和4个1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达260万标准箱,是连接长江和海运的重要枢纽,大大提升上海港的效率和产能;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60.6%;海铁联运完成72.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8.6%,集疏运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空港通达性持续提升,航空市场加速恢复。2024年1月至9月,上海两大机场航班起降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60.2万架次、9343.3万人、307.2万吨,同比增长17.8%、33.5%、12%,全部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此外,邮轮港国际航线重启,配套产业加快布局。2024年一季度,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商业运营,至今已服务超25万旅客。全球最大邮轮品牌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光谱”和亚洲目前最大的邮轮“地中海荣耀”,相继重返中国市场。1月至9月,上海港接待国际邮轮靠泊175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104.65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七成水平。同时,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进入总装搭载的加速期,计划于2026年底完成交付。
二是航运服务能级持续提升。一方面,航运金融保险成果丰硕。人保财险发布全球首款满足“一单制”的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保险方案。中国太保推出全国首单航运业欧盟碳排放成本价格指数保险。集运指数(欧线)期货顺利完成三次交割,成交量和活跃度远超境外类似品种。另一方面,航运司法仲裁取得突破。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海事仲裁制度创新,已形成临时仲裁全链条制度规则体系。成立航运法律共同体并举行首次联席会议,积极构建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市场主导的航运法律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