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成为全年工作的重点。然而,转型期的阵痛不可避免,鉴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新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我国经济正在面临诸多问题和矛盾。为此,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做客本期“首席观点”,深入分析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记者:十八大后,我国不再追求高经济增长,而是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质量,提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为此,国家出台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中呈现出何种状态?
祝宝良:2013年,按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措施。首先,从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科学确定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保证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就要尽量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其次,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和下放了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扩大了“营改增 ”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等领域改革。再次,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积极培育信息消费,增加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等方面的投资,促进养老、健康、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发展。